西柏坡精神
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依靠群众、团结统一

【时代背景】
西柏坡,坐落于太行山中的河北省平山县。自1948年5月至次年3月间,这里成为当时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大决战期间人民解放军的最高统帅部。从这里,中国共产党走出深山,走向全国胜利,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西柏坡原是一个普通的小山村,距平山县城80余公里,位于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北岸,有100多户人家,群山环绕,河两岸滩地肥沃,稻麦两熟。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就是老革命根据地之一。1948年,人民解放军开始了对国民党军队的战略进攻。在全国胜利即将来临之际,中共中央、人民解放军总部离开陕北,5月26日到达西柏坡。中共中央五大书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齐集于此。在西柏坡这样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中共中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完成了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最后反击,并由此开启了新中国建设的历史征程。党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由革命的局部执政的党向建设的全国执政的党的转变。为此,党在西柏坡召开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会上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我们党形成了西柏坡精神。
【精神内涵】
每种革命精神都有一个从开始到形成的过程,西柏坡精神亦如此。应当说它开始形成于中共中央撤离延安之后,贯穿于全国解放战争全过程,正式形成于西柏坡时期的七届二中全会。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全国解放战争以来革命斗争经验,对全党的革命精神及今后如何保持发扬作了明确深刻的论述。西柏坡精神的基本内容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中都有深刻总结与论述,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是西柏坡精神形成的主要标志。
2013年,习近平在河北调研时指出:一定要以历史为依据,挖掘内涵,创新形式,把西柏坡精神传播好。
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他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因此“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的提出,既是毛泽东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后对全党的告诫,又是由党所领导的革命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党即将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的历史课题所决定的。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两个务必”,不仅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对党的思想作风建设的基本要求,更是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深刻揭示,从而成为西柏坡精神最为重要的内涵。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特别是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决战中所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当革命胜利即将到来时,毛泽东强调要将革命进行到底,“不动摇地坚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官僚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这种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不仅表现在革命战争中,而且表现在党的工作的各个方面。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党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学会在城市中向帝国主义者、国民党、资产阶级作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和文化斗争,并向帝国主义者作外交斗争。他号召全党要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学会一切不懂的东西,并激励全党克服困难,为建设自己的美好国家而付出艰辛与努力。也就是要用事实回击国内外敌对势力所谓的共产党只会打仗、不会搞建设的预言。这种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是我们党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法宝。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精神。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是长期以来党的群众路线与民主作风在西柏坡时期的继续与发展。西柏坡时期,是党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紧密的时期之一。党在西柏坡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解放了广大贫苦农民,团结了倾向革命的广大知识分子、工商业人士、民主人士等。1948年9月,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进一步讨论了发扬党内民主的问题。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必须认真地团结全体工人阶级、全体农民阶级和广大的革命知识分子,同时“团结尽可能多的能够同我们合作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中国共产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的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精神。这是我们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重要原因。
【精神价值】
新的历史转折时期的强大思想武器。1949年初,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两大阶段的战略决战已近尾声,中国革命面临着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第一次历史性转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进行着清醒的思索:中国共产党人能否避免重蹈“其亡也忽”的历史覆辙?深谙中国国情的毛泽东预见到:“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如果任其泛滥,我们队伍中的某些人就可能被“不拿枪的敌人”所征服,“其亡也忽”就可能成为现实。在毛泽东看来,夺取全国胜利,只不过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更长,更伟大,更艰苦。为此,他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敲响“两个务必”的警钟。在离开西柏坡前夕和进驻北平途中,毛泽东多次强调:“我们是‘进京赶考’”,发誓“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毫无疑问,“两个务必”是中国革命第一次历史性转折的产物,它集中反映了时代的要求,科学地回答了共产党人应怎样经受革命胜利和执政考验的历史性课题。三年后处决刘青山、张子善的枪声,再次向国人表明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务必”的坚强决心,从而使中国共产党团结和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了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取得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三十多年后,中国革命的第二次历史性转折又在中国大地上发生。如果说第一次历史性转折的中心任务是巩固革命胜利成果,走向社会主义;那么,第二次历史性转折的中心任务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较之第一次历史转折,第二次历史转折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环境更加复杂,挑战和考验更加严峻。邓小平曾告诫全党:“我们一定要恢复和发扬毛主席为我们树立的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1989年邓小平又一次号召全党坚持“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1993年江泽民提出全党必须继承、发扬、深化和发展“两个务必”的“64字创业精神”。 2014年7月,习近平在河北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指出:西柏坡我来过多次,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对我们来讲,每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都是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每来一次,都能受到一次党的性质和宗旨的生动教育,就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可见,“两个务必”是我们党实现新的历史转折,完成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国梦,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党经受执政和改革开放考验的理性长城。在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是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党员和干部牢记“两个务必”,不仅经受了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而且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信赖。今天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凝聚力、号召力,是党100多年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求解放,领导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结果,是中国人民对此作出的历史性选择。“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党的执政地位能否巩固,取决于人民群众对党的信赖和拥护,而这又取决于全体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党的干部正确使用人民授予的权利,勤政廉洁。所以,各级党组织要关心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倾听群众呼声,解决人民群众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制定和贯彻执行符合人民根本利益和愿望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每一个党员都应从维护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腐败和官僚主义的危害,增强彻底消除腐败现象和官僚主义作风的紧迫感,采取坚强有力的措施,将反腐败斗争卓有成效地进行下去。